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81篇
  免费   2515篇
  国内免费   4150篇
电工技术   154篇
综合类   1774篇
化学工业   866篇
金属工艺   113篇
机械仪表   113篇
建筑科学   6358篇
矿业工程   5233篇
能源动力   278篇
轻工业   100篇
水利工程   1845篇
石油天然气   4251篇
武器工业   18篇
无线电   40篇
一般工业技术   612篇
冶金工业   691篇
原子能技术   52篇
自动化技术   14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670篇
  2020年   669篇
  2019年   566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667篇
  2016年   758篇
  2015年   729篇
  2014年   1136篇
  2013年   1031篇
  2012年   1449篇
  2011年   1500篇
  2010年   1100篇
  2009年   1127篇
  2008年   1040篇
  2007年   1178篇
  2006年   1159篇
  2005年   1187篇
  2004年   961篇
  2003年   782篇
  2002年   573篇
  2001年   479篇
  2000年   460篇
  1999年   421篇
  1998年   319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210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针对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量大,传统支护结构失效的问题,以煤峪口矿回采巷道为研究背景,综合应用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对原支护方案下巷道破坏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采用中空注浆锚索进行补强支护,并采用FLAC3D分析了两种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的收敛量以及应力分布情况,得出了优化支护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破碎程度,并通过工程实践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52.
为了研究爆破作用下裂纹的扩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裂隙发育岩体爆破设计。试验运用深部岩石三轴动静载荷实验系统对含有预制裂纹的混凝土试件逐一加载,得到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并采用高速摄像机对试件中裂纹起裂拓展过程进行全程拍摄,与加载曲线对照,得到裂纹起裂时垂向初始压力。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试件所受围压越大,其裂纹起裂时所需压力越大;次裂纹的存在会使得主裂纹端部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起裂,且主裂纹内侧端部所受影响要大于外侧端部,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与次裂纹长度、裂纹间距等因素有关;围压越小、裂纹夹角越大、次裂纹长度越大、裂纹间距越小,主裂纹端部越容易起裂。  相似文献   
53.
对贵州某沉积钙质磷块岩进行了浮选工艺研究。采用H2SO4为氟磷灰石抑制剂、BW-1为白云石捕收剂,进行了浮选单因素试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并采用响应面曲线法进行了浮选条件优化。确定了最佳浮选条件为: 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60%、H2SO4用量13.20 kg/t和BW-1用量400 g/t。采用一段反浮选试验流程,可得到精矿品位30.94%、回收率92.45%的磷精矿。研究结果表明,磨矿细度与H2SO4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精矿品位影响显著,H2SO4用量和BW-1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精矿回收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4.
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采煤方法,可被用来开发深部煤层与矿井遗留的煤炭资源。当地下气化时,随着气化时间的推移,煤炭在煤层内部"燃烧"逐渐形成气化炉,炉内温度最高可达1 200℃。从UCG过程中的放热反应出发,综述了热量来源、温度场的变化及其传热特征等,总结了研究温度场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UCG是一个复杂的温热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和放热的可逆反应同时进行,导致了气化炉的温度场及其传热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气化过程传热机制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模拟、试验监测、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4种,各自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其中,物理模拟的可操控性强,但是难以解决地层接触关系导致的接触热阻误差;试验监测能真实反映温度场等的变化情况,但是实际操作的经济性差;理论计算通过对气化过程的拆分,从理论角度定性定量了UCG的温度场特征,但理论计算难以考虑到温度渗流等对温度的影响;数值模拟借助计算机进行温度场的多场耦合,综合考虑了渗流、变形、温度等对传热的影响,但多场的物理耦合计算难度较大,且煤层及岩石的热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导致数值建模的计算难度增加,制约了数值模拟方法的...  相似文献   
55.
A particle flow code (PFC) was first applied to examining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a horseshoe-shaped opening in prismatic rock models under biaxial compression. Next, an improved complex variable method was proposed to deriv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opening. Lastly, a case study of tunnel failure caused by rock burst in Jinping II Hydropower Station was furth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manifest that a total of four types of cracks occur around the opening under low lateral confining stress, namely, the primary-tensile cracks on the roof-floor, sidewall cracks on the sidewalls, secondary-tensile cracks on the corners and shear cracks along the diagonals. As the confining stress increases, the tensile cracks gradually disappear whilst the spalling failure becomes severe. Overall, the failure phenomenon of the modelled tunnel agrees well with that of the practical headrace tunnel, and the crack initiation mechanisms can be clearly clarified by the analytical stress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56.
针对破碎围岩稳定性差、深部矿压显现剧烈等难题,结合大尹格庄金矿现有采矿工艺,提出预控顶分段嗣后充填技术。在阐述预控顶分段嗣后充填技术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关键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充填材料配比,重点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优化设计采场结构参数。实践表明,预控顶分段嗣后充填技术在各矿得到广泛应用,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7.
刘运奇 《石化技术》2020,(4):106-106,82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富含天然气,对其成藏条件进行研究,可很好的指导该区域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本文以延长气田为例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天然气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58.
在地下隧洞施工输水整个环节中,施工环境复杂多变。由于地质岩体结构应力、地下水以及岩体力学构造等各方面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极大,如果仅依靠传统经验来进行管理,已经不符合现代化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也无法达到标准化管理。文章首先阐述了地下输水隧洞围岩稳定监测系统设计的目的,然后对设计输水隧洞围岩稳定监测系统进行了分析,以便及时正确掌控地下输水的隧洞围岩发展状态,保证隧洞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9.
针对矿山深部开采过程中易发生地压动力灾害的问题,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结合矿山实际特点建立岩体稳定性监测系统。优化台网设计,通过定点爆破的方法进行波速校正,最终建立了定位误差在10m,灵敏度在-2.2的监测台网。对监测数据进行波形拾取,分析微震事件时空演化特征,圈定潜在危险区域,并对潜在危险区域围岩变形损伤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出微震事件大幅度上升且处于较高水平、空间分布高度集聚、能量指数突然下降而累计视体积迅速上升的动力灾害预警前兆。研究结果可为深部开采岩体稳定性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部煤炭资源开发面临更多复杂、多变、高难的开采地质问题,采场围岩形态结构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开展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测是判别矿井隐蔽致灾地质问题的重要技术保障。在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近20余年时间里,围岩体形变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于矿山采场围岩体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因素,按照监测形式对监测技术进行了划分,归纳了当前用于矿山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的钻孔测试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光纤监测技术及其他测量技术及其特点,结合煤层顶底板、巷道两帮空间监测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不同监测技术的主要进展、优缺点以及适用性,讨论了探测技术的革新趋势和未来矿井安全生产中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认识到现有监测技术虽然已取得显著的监测效果,但是仍不能够满足矿井现代化、智能化生产需要。对于监测技术的进步而言,既需要技术装备的不断优化,更是要跨学科、跨专业科学技术理论的完善与更新。在当前地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创新基础上,今后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的监测技术必然向多元化、多参数、智慧化、全程监控的方向发展,监测方式也将不断地向可视化、动态化的监测预警模式过渡,融合监测技术发挥多参数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